本周,Go 航空印度有限公司(Go Airlines India Ltd.)成为印度上空争夺战的最新受害者。它不是第一家倒闭的知名航空公司,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在新兴中产阶级飞行需求的刺激下,印度航空公司在过去几年订购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飞机,在这个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创造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局面。甚至在该行业受到疫情打击之前,生存之战就已经很激烈了。
事实证明,对于富有的企业家来说,航空业的诱惑尤其大,也尤其残酷,他们渴望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并被拥有一家航空公司的地位所吸引。努斯利·瓦迪亚跨产业集团是拥有从饼干到服装多家企业的工业巨头,其运营的Go公司是过去 11 年来第三家由亿万富翁持有多数股权但停飞的知名航空公司
对于航空公司以及空客(Airbus SE)、波音(Boeing Co.)等供应商来说,印度既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也是最难进入的市场之一。
为什么 Go 会申请破产?
曾经是全国第三大航空公司的Go寻求破产保护,并将运营失败归罪于发动机制造商普惠,声称其未能为A320neo机队及时提供所需备发。普惠对这一说法提出了异议,称Go的主张并无根据。目前普惠GTF发动机在全球拥有60多家航司客户,Go的情况显然极为特殊。
但 Go 过去也曾举步维艰,增长速度慢于竞争对手 IndiGo,后者目前控制着一半以上的国内市场,而在疫情期间飞机停飞时,Go为支付租赁费、机场费用和员工薪水大量借贷。
去年,该航空公司被迫推迟了 360 亿卢比(4.4 亿美元)的IPO,现在正面临迫在眉睫的债权人违约,负债达 1146 亿卢比(14 亿美元)。 目前该公司正努力从收回飞机的租赁方寻求喘息之机。
还有谁破产了?
由在逃的啤酒大亨维贾伊•马尔亚(Vijay Mallya)创立的翠鸟航空,由于未能清偿其对银行、员工、租赁人和机场的欠款,于2012年停止运营。)
旅行社出身的亿万富翁纳雷什•戈亚尔(Naresh Goyal)名下的印度喷气航空公司(Jet Airways India Ltd.)自 2019 年破产以来一直没有飞行。近年来,规模较小的支线航空公司也纷纷倒闭,其中包括歌斯塔航空(Air Costa),2014年,该公司向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 SA)订购了50架价值29亿美元的喷气式飞机,此举震惊了航空界。2017年,这家航空公司宣告破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失败?
印度航空公司倒闭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主要归结为极其便宜的票价、高昂的燃油税和激烈的竞争,而最近新冠疫情又加剧了这一切。周日从新德里飞往孟买的 90 分钟单程机票在 Booking.com 上的售价为 79 美元,而从纽约到亚特兰大同等航程的航班票价为 199 美元。
印度一些邦对航空燃油征收高达 30%的省级税。这是航空公司最大的单项成本,占到一些廉价航空公司总成本的一半以上。像IndiGo 这样的大公司在竞争对手的航线上提供超低价票,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在竞争不那么激烈的航线上收回成本,并利用规模经济来降低管理费用。
此外,自 2019 年初以来,印度卢比兑美元汇率下跌了近 20%,这提高了从国外租赁飞机的成本。
政府出手相助了吗?
历届以民粹主义为主的政府都避免向陷入困境的航空公司提供直接支持。事实上,政府有时甚至会敦促航空公司进一步削减票价。上届政府允许外国航空公司投资当地航空公司,并敦促各州减税。
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领导的现任政府在疫情期间提供了信贷额度,但没有提供直接的救助。莫迪承诺引导政府远离商业,去年将常年亏损的国有印度航空有限公司出售给塔塔集团,以此证明自己的立场。然而,随着莫迪在明年的选举中寻求第三个任期,更多的航空公司倒闭可能会损害他支持工业的声誉。
那么,为什么新的航空公司不断涌现呢?
简单的答案是市场的吸引力。印度一半的人口在 30 岁以下,未来几年它可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2016 年,印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国内航空市场,更多的本土航空公司正在开辟海外航线。
根据总部位于悉尼的 CAPA 航空中心的数据,未来 20 年,印度每年可能需要接待超过 13 亿人次的旅客,而现在的旅客数量不到 2 亿。该中心估计,在 40 年内,印度市场的规模将从拉斯维加斯的规模增长到美国的规模。
接下来是什么?
印度航空的私有化为更多的合并铺平了道路。塔塔集团已经与新加坡航空公司(Singapore Airlines Ltd.)和 Capital a Bhd 在另外两家当地合资企业中持有多数股权。塔塔集团旗下的亚洲航空(AirAsia)已经开始将所有品牌合并到一个屋檐下。但这并不能保证其能够在印度生存下去,此前收购廉价航空公司撒哈拉航空(Air Sahara)的捷特航空和收购德干航空(Air Deccan)的翠鸟航空均已破产。
至于 Go,该航空公司坚称将恢复运营,但面临着将其训练有素的员工和机组人员流失给竞争对手的风险,这些竞争对手正在争相填补疫情造成的空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