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央企应自觉扛起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顶梁之责

2021-06-09 13:42 来源:科技日报 次阅读
 
央企应自觉扛起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顶梁之责

  航天企业必须聚焦主责主业,履行强军首责,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航天企业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高科技企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主责主业,履行强军首责,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更大贡献。

  自主创新事关国家前途命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创新,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其前途命运。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贾雷德·戴蒙德阐释并列举了欧洲人能够征服其他民族的直接因素,那就是欧洲的枪炮、传染病、钢铁工具和工业制品,技术落后的民族几乎都遭受了灭顶之灾。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几千年来涌现出许多遥遥领先于其他民族的创造发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长期闭关锁国等原因,导致我国屡次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导致发展滞后、国力衰败,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较为全面独立的科学技术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开启了不断创新的新时代,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聚焦近代世界科技史,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先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都离不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劲支撑。美国通过组建国家实验室,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跨学科研究,并从武器装备研发扩展到能源、信息、材料等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出现了互联网、人工智能及量子科技等诸多颠覆性技术,呈现出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群体突破态势,引领世界科技发展。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相比,我们还面临着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需要加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我们必须把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放在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绝不让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卡”住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脖子”。

  以抢占科技制高点夺取发展主动权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生命健康、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相互促进,交叉融合,科技创新进入大融通时代,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我国科技发展与安全环境持续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尤其是面对美国全面遏制打压等重大风险挑战的冲击,关键核心技术被封锁,关键技术差距被拉大、发展能力被抵消的风险隐患加大。

  科技领域始终处在大国竞争、大国交锋、大国博弈、技术对抗的最前沿,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了决定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我们必须从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保障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全局出发,自觉扛起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顶梁之责,以抢占科技制高点夺取发展主动权,以科技领先优势塑造国际竞争优势,坚定不移发挥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一部中国航天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史。我们的事业在“一穷二白”中从零开始,遭受过“技术断援”,更遭受长期的“制裁打压”。但我们始终认为,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绝不能把核心技术“命门”拱手交给别人。航天科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企业使命,埋头苦干、奋斗拼搏,在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上取得了“量、质、效”整体提升,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及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实现大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航天科工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在自主创新上不断实现新突破,努力成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走在“第一方阵”。

  一是打造航天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航天工业拥有近300个专业技术门类,具有较完整的专业技术体系,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系统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科技进步成果,积累了组织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丰富经验。要以实现国家使命和战略目标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为主攻方向,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当先锋、打头阵,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二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必须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解决受制于人的问题,在强化已有优势领域基础上,力争在专用元器件、工业软件等非优势领域取得新突破,坚决打赢事关国运的科技斗争,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一项发明可能颠覆一个产业,一个新理论可能颠覆一个领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闯无人区,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装备、新业态上抢占战略制高点,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打造新高地,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四是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要深刻把握历史机遇,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抓好数字航天战略实施落地,推动智慧企业建设,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用数字技术赋能企业转型升级。

  五是加大研发投入。持续的研发投入是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物质条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一定要加大研发投入。要多措并举,用好激励政策,增加研发投入,优化创新投入结构,增加基础研发领域的投入,集中资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

  六是加大领军人才队伍培育力度。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要自立自强,人才是关键。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力建设一支科学素养优良、技术功底深厚、工作作风过硬、结构规模优化的创新人才队伍,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发挥人才队伍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作者 刘石泉 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


点赞()
上一条:“从零追赶”到“部分领跑”航天重器挺起创新脊梁2021-05-25
下一条:中国火箭院:打造空间站的专属“快递小哥”2021-06-09

相关稿件

中国中车: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做强做优民族品牌 2021-01-19
经济日报评论员: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硬核作用 2021-07-13
中国中车:红色基因凝铸自立自强之魂 2021-08-27
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两基一底”持续发力 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2021-12-08
北京科技创新工作这样干了 2022-01-04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