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读懂中国经济的实力活力潜力

2023-12-04 08:5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次阅读
 
2023经济观察 | 读懂中国经济的实力活力潜力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遭遇3年疫情冲击后经济恢复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中国经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经济运行保持恢复向好态势,生产消费稳步回升,增长动能不断增强,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深刻洞察“时”与“势”,科学把握“危”与“机”,中国经济无惧风雨,愈发坚韧。

  固本培元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913027亿元,同比增长5.2%,经济体量稳步扩大。

  回看今年以来经济运行轨迹: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增长4.5%;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增长6.3%;三季度企稳回升势头明显,增长4.9%。经历3年疫情冲击,经济恢复必然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受国内外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影响,二季度以来部分经济指标出现波动。党中央、国务院精准实施宏观调控,打出政策“组合拳”,切实稳增长、提信心、防风险,推动中国经济在固本培元中持续回升向好。

  中国经济稳在何处?

  “宏观四角”是重要观察指标——

  看增速。前三季度增长5.2%,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增速,也快于疫情3年平均4.5%的增速。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这一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领先。初步测算,全年有望在“前低、中高”的基础上实现“后稳”。

  看就业。党中央明确提出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尽管面临总量和结构性压力,但就业形势总体在改善,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与上月持平。

  看物价。在主要发达经济体饱受高通胀困扰之时,我国物价总水平保持相对稳定,为稳增长政策发力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空间。前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

  看国际收支。10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012亿美元,继续稳定在3.1万亿美元左右。

  三次产业可作为另一观察视角——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我国粮食生产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多数行业和产品增速回升,产品销售率连续4个月保持在97%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连续3个月正增长,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服务业增势良好,现代服务业增长较快,10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

  “中国经济已进入趋势性恢复的轨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这样的成绩,是在我国经济大体量、高基数的情况下实现的,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复杂的背景下取得的,可谓成之弥艰、来之不易。

  “前三季度,在前期积压需求释放、政策性力量支撑和低基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态势明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呈现出触底反弹的运行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认为,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通胀水平依然较高、主要经济体货币紧缩外溢效应突出等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彰显出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良好基础。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统筹推进经济量增、质提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量扩质升 累积更多积极因素

  1.81亿户!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1.81亿户,较2022年底增长6.7%,再上新台阶。前三季度,新设“四新”经济民营企业300.4万户,占同期新设企业总量的四成。

  8.26亿人次!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国内旅游出游达8.2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分别增长71.3%、129.5%,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4.1%、1.5%。

  500亿元!截至11月14日,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已突破500亿元,观影人次11.79亿。这是自2020年以来全国票房首次重返500亿元高位,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超八成。

  观察中国经济,既要看“量”的扩张,更要看“质”的提升。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我国有14亿多人口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更有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1条发布,民营经济发展局正式成立,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措施出台,稳妥处置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经济在改革创新和结构优化中,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

  消费重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随着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消费加快回暖,特别是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表现亮眼。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3.2%,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113%,国内大循环的作用更加凸显。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6%,比上月增速加快2.1个百分点。

  “流动的中国”活力满满,创新的中国欣欣向荣。

  C919国产大飞机首次开启“双机商业运营”、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实现贯通……今年以来,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茁壮成长。前10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快于全部投资8.2个百分点。10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连续3个月回升;太阳能电池、服务机器人、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2.8%、59.1%、34.5%。今年前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33.9%和37.8%。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4个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累积增多,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更为牢固,供需循环更趋均衡。新产业新动能带动作用凸显,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说。

  山长水阔不辞其远,风摧雨折不改其志。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沿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笃定前行。

  观形察势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强于预期”“中国仍将是亚太和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随着中国经济最新数据的发布,国际机构纷纷投下“信任票”,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11月2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最新报告,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2.9%,低于上次预测的3.0%,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则从上次的5.1%上调至5.2%。此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至5.4%和4.6%,较10月份预测值均上调了0.4个百分点。IMF第一副总裁戈皮纳特表示,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政府设定的增长目标,反映出新冠疫情后中国经济强劲复苏。近期,摩根大通、高盛、花旗、瑞银、德意志银行、澳新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也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观察中国经济,既要观短期之“形”,更要察长期之“势”。过去,中国在不断战胜风险挑战中爬坡过坎,取得历史性成就。现在,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

  潜力与信心,来自何方?

  ——凝聚在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

  冬日的东北大地,经历收获后的黑土地正孕育新的希望。黑龙江省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是种粮大户,盘点完一年的收成后轻松起来。合作社不仅直接经营1万亩土地,还辐射带动了周边4万亩水稻种植。刘春说,以前种地靠农谚,现在种地靠科技。今年,稻子还在地里时就被订单抢购,并且价格比市场价还高,仅此一项合作社能多收入50多万元。“政策扶持、科技加持,我们种粮更有底气了!”展望来年,刘春信心满满。

  ——蕴藏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广阔空间里。

  连日来,河北雄安新区最低温度已至0℃以下,但雄忻高铁雄保段项目建设现场钻机林立、热火朝天,100余名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桥梁下部结构施工作业,预计2024年大桥主体可以实现全部完工。“我们会努力奋斗,确保工程建设优质高效推进,助力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为把这座未来之城打造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作出贡献。”中铁电气化局雄忻高铁项目经理麻建华说。

  ——熔铸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追求上。

  在湖北武汉中国光谷,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围绕数字赋能和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两个方向攻坚。截至目前,华工科技面向新能源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60%,激光加工装备、温度传感器等核心产品海外销售收入有望增长35%以上。“虽然企业发展面临不少挑战,但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国产化的红利,新能源发展的无限可能,AI大模型推动数据中心结构升级,未来算力的多场景、多样性……”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表示,未来5年计划投入超10亿元,用于行业前沿技术的创新研发。

  登高望远天地宽。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用好这些优势和条件,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全能够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前途一片光明,但道路并非一马平川。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外部压力仍然较大;国内经济恢复还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等挑战,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民生和环保领域仍存在不少难题。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依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近期,各部门、各地区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又出台了一批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并将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的有效衔接。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显效、转型升级潜力持续释放、经营主体动力持续增强,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四季度经济持续稳定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埋头苦干中增长实力,在改革创新中激发活力,在接续奋斗中用好潜力,中国经济航船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

点赞()
上一条:大国基建提速、能源保障有力…… 中国经济展现独特“魅力”2023-12-03
下一条:知名学者夏红星: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2023-12-04

相关稿件

重磅“指数”接连出炉 彰显中国经济底气活力 2021-04-06
中国经济年中观察之外资篇:深耕中国信心不改 2022-07-13
海外舆论:外贸数据超预期彰显中国经济韧性和潜力 2022-08-12
中国经济保持恢复态势 仍具强大韧性和活力 2021-10-19
透过500强企业看中国经济发展潜力 2018-09-02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